
文 | 蒋冉
编辑 | 蒋冉
关于耶稣及其受难的官方报告,本丢·彼拉多并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记录。尽管几个世纪之后,出现了一些被称为《彼拉多行传》的伪作,但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却有待考证。它们要么是由基督徒创作,意图验证耶稣历史存在的真实性,要么是由基督教的反对者撰写,目的是攻击基督教的信仰。
展开剩余88%那么,关于本丢·彼拉多的历史记载究竟有多真实呢?这些所谓的“报告”中,确实提到了一位来自拿撒勒的耶稣。在罗马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塔西佗和小普林尼的作品中,基督教首次被提及,而他们三人都是与罗马帝国皇帝有紧密联系的历史学家。
苏埃托尼乌斯,生于公元69年,曾担任哈德良帝(公元117-138年)的秘书,能够接触到帝国的官方档案。他的名著《凯撒的生活》出版于公元120年,记录了从凯撒大帝到随后的十一位罗马皇帝的历史。书中在第25章提到了基督教,特别是在讲述克劳狄乌斯(公元41-54年)帝国时期时提到了公元49年发生的骚乱:“因为犹太人因克雷斯图斯的煽动不断骚乱,克劳狄乌斯最终将他们驱逐出罗马。”
在这里,克雷斯图斯是一个常见的罗马名字,苏埃托尼乌斯可能将其与基督(Christus)混淆,认为是某个名为基督的人煽动了骚乱。然而,这些骚乱并非由于罗马的压迫,而是犹太社群内部的冲突:基督徒信仰弥赛亚(即基督)已然降临,而传统的犹太人则认为弥赛亚尚未到来。使徒行传(18:2-3)中也提到过类似的情况,其中提到了一对被克劳狄乌斯驱逐出罗马的犹太人——阿奎拉和普里西拉,他们后来在科林斯结识了保罗。
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后,克劳狄乌斯的态度有所软化。受希律大帝孙子阿格里帕的影响,克劳狄乌斯颁布了一项法令,赋予居住在亚历山大港的犹太人和该城的希腊人平等的特权,并允许他们遵循自己的宗教习惯。此外,叙利亚地区也颁布了一项类似的法令,给予整个罗马帝国的犹太人同样的权利和特权。尽管苏埃托尼乌斯的记载是目前最早的关于基督徒的罗马史料,但其中并未提到历史中的耶稣,只是表明犹太人对基督(基督徒)是否已经降临有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耶稣是否是弥赛亚,苏埃托尼乌斯并未做出明确的解释,只是提到这些骚乱背后有一位名叫基督的人,而犹太人对其身份存在严重分歧。克劳狄乌斯在位十三年后死于妻子阿格里皮娜的毒手,而她这样做是为了确保她儿子尼禄继位。尼禄统治时期,他以残忍而著名,甚至亲手处死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
公元64年,罗马发生了大火,很多人怀疑尼禄为了给自己重建城市的机会而纵火。面对这种指控,尼禄将矛头指向了基督徒。苏埃托尼乌斯在讲述尼禄生平时也简要提到过基督徒:“他们被认为是沉迷于虚幻的信仰和迷信的群体。”在这里,苏埃托尼乌斯并没有提到耶稣,而是指那些生活在罗马的基督教信徒。
塔西佗也是如此,在他关于罗马帝国历史的《编年史》中提到了一些基督徒的事宜:“尼禄怀疑某些人是纵火的罪魁祸首,他下令对他们实施最严酷的刑罚。这些人因其耻辱而被痛恨,被粗俗地称为基督徒。这个名为基督的人,在提比略皇帝统治时,被彼拉多审判并判死刑。”塔西佗写作《编年史》的时间约为公元115年,但他并未提供任何确凿证据来证明彼拉多在提比略统治时期判处耶稣死刑。那么,塔西佗的这一表述到底是基于什么证据呢?
公元二世纪时,很多基督徒深信弥赛亚已经到来,而这些人生活在罗马。传统的福音传说在这时已经形成。法国学者P. L. Couchoud认为,塔西佗的言论可能仅仅是基于当时流传的基督徒传统,所述“基督在本丢彼拉多的统治下受难”更像是一种对基督徒信仰的反映。因此,把塔西佗的文字作为独立证据来证明耶稣的历史存在,是一种鲁莽的做法。
小普林尼,这位生活在公元103年左右的罗马学者,也提到了基督。在他的作品中,他记录了他作为比推尼亚省长时与基督徒互动的情形。当时的基督徒被送到他那里受审,他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案件,于是向罗马皇帝征求意见:“这是我采取的措施。”
小普林尼在信中描述了基督徒的行为,证明基督教已经在小亚细亚地区有了一定规模。然而,像其他两位历史学者一样,普林尼的文献中也没有直接提到耶稣这个历史人物。事实上,直到后来的基督教神父们的作品,罗马文献才逐渐揭示了关于基督和基督教的更多信息。
犹太人如何看待耶稣呢?福音书中提到,犹太大祭司该亚法及其他祭司长和长老们,深度参与了对耶稣的指控、逮捕、审判以及最终的定罪。他们甚至拒绝了彼拉多提议释放耶稣的提案,选择了释放另一名囚犯巴拉巴。这一事件激发了对耶稣的讨论,犹太文学中是否存在对此的记载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犹太的拉比经文,尽管结构复杂且有时不连贯,清晰地显示出犹太人对耶稣有一定了解,但却并未明确表达他们所知道的所有细节。至少,耶稣的名字“耶苏”在《塔木德》中出现过二十次以上,这些文本是犹太教对旧约的解释和评论之一。尽管如此,他们通常只是称他为“某个特定的人”,而非直接使用他的名字。有些地方,他还被称为“巴拉姆”或“潘迪拉的儿子”,这是一种隐晦的表达,意指玛利亚与潘迪拉的关系。
这些记载表明,尽管犹太文献中多次提到耶稣,但他们在文化和宗教的认同上依旧存在分歧和回避。他们不仅拒绝耶稣是上帝儿子的说法,还质疑他的家世背景,而这些在拉比经文中常常表现得模糊而且带有讽刺色彩。
在《塔木德》中,有一些要点与福音书中的内容不一致。例如,它从未提到耶稣是加利利人或来自拿撒勒,而是用“拿撒勒人”这一词来表述,这个词在犹太人眼中更多的是指一个宗教团体,而非具体的地理位置。
拿撒勒,作为耶稣的家乡,常常引起人们的误解。尽管它在福音书中频繁出现,但历史文献中的描写却较为模糊,尤其在犹太的拉比文本里,拿撒勒与其他地方的关系并未明确揭示。这也是为何在一些历史学者的研究中,拿撒勒一词的含义被解读为更多的是宗教象征,而非具体的地理
发布于:天津市道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